致力于动物营养保健产业化
当前位置:北京农博力尔 > 牛羊疾病 > 正文

蓝舌病毒(Blue tonguevires)引起羊的病症预防措施

来源:    时间:2019/03/08    访问次数:
本文导读:羊蓝舌病是以昆虫为传染媒介的反刍动物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,主要发生于绵羊,其临床特征为发热、消瘦,口、鼻和胃黏膜的溃疡性炎症变化,乳房和蹄冠上也常有病变,且常因蹄真皮层遭受侵害而发生跛行。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讲讲羊蓝舌病的防治 流行病学 蓝舌病病毒(Blue tonguevires)属于呼肠孤病毒科(Reoviridae)、环状病毒属(Orbivirus)。为一种双股RNA病毒,病毒基因组由10个分子质量大小不一的双股RNA片段组成。已知病毒有24个血清型,各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。羊肾、胎牛肾、犊牛肾

羊蓝舌病是以昆虫为传染媒介的反刍动物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,主要发生于绵羊,其临床特征为发热、消瘦,口、鼻和胃黏膜的溃疡性炎症变化,乳房和蹄冠上也常有病变,且常因蹄真皮层遭受侵害而发生跛行。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讲讲羊蓝舌病的防治

流行病学

蓝舌病病毒(Blue tonguevires)属于呼肠孤病毒科(Reoviridae)、环状病毒属(Orbivirus)。为一种双股RNA病毒,病毒基因组由10个分子质量大小不一的双股RNA片段组成。已知病毒有24个血清型,各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。羊肾、胎牛肾、犊牛肾、小鼠肾原代细胞和继代细胞(BHK-21)都能培养增殖并产生蚀斑或细胞病变。也可用核酸探针进行鉴定。

症状

潜伏期为3~8d病初体温升高达40.5~41.5℃,稽留5~6d表现厌食、委顿,落后于羊群。流涎,口唇水肿,蔓延到面部和耳部,甚至颈部、腹部。口腔黏膜充血,后发绀,呈青紫色。在发热几天后,口腔连同唇、齿龈、颊、舌黏膜糜烂,致使吞咽困难;随着病的发展,在溃疡损伤部位渗出血液,唾液呈红色,口腔发臭。鼻流炎性、黏性分泌物,鼻孔周围结痂,引起呼吸困难和鼾声。有时蹄冠、蹄叶发生炎症,触之敏感,呈不同程度的跛行,甚至膝行或卧地不动。病羊消瘦、衰弱,有的便秘或腹泻,有时下痢带血,早期有白细胞减少症。病程一般为6~14d,发病率30%~40%,病死率2%~3%,有时可高达90%。患病不死的经10~15d痊愈,6~8周后蹄部也恢复。怀孕4~8周的母羊遭受感染时,其分娩的羔羊中约有20%发育缺陷,如脑积水、小脑发育不足、回沟过多等。
山羊的症状与绵羊相似,但一般比较轻微。

剖检变化

各脏器和淋巴结充血、水肿和出血;颈颌部皮下胶样浸润;除口腔粘膜糜烂出血外,呼吸道、消化道粘,膜及泌尿系统粘膜均有出血点,乳房和蹄冠等部位上皮脱落,但不发生水泡,蹄叶发炎并常溃烂。

 


预防

蓝舌病病毒的多型性和在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互免疫性的特点,使免疫接种产生一定的困难。如需免疫接种,应先确定当地流行的病毒血清型,选用相应血清型的疫苗,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。弱毒疫苗接种后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病毒血症,同时对胎儿有影响,导致母羊流产。运用时应加以注意;

1.每年应注射鸡胚化弱毒疫苗或牛肾脏细胞致弱的组织苗,半岁以上的羊按说明用量皮下注射,10天后产生免疫力,免疫期1年。生产母羊应在配种前或怀孕后3个月内接种疫苗。
2.发现病羊应扑杀并做无害化处理,对场地和用具进行彻底消毒。
3.提倡在高地放牧和羊群回圈过夜。
4.严禁从有本病的国家、地区引进羊只;
5.加强冷冻精液的管理,严禁用带毒精液进行人工授精;
6.定期进行药浴、驱虫,控制和消灭本病的媒介昆虫;


治疗

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,主要是加强营养,精心护理、对症治疗。口腔用清水、食醋或0.1%的高锰酸钾水冲洗,再用1%~3%硫酸铜或碘甘油涂糜烂面,或用冰硼散外用治疗。蹄部患病时可先用3%克辽林或3%来苏尔洗净再用土霉素软膏涂抹。注射抗生素,预防继发感染。


该病在夏季属于多发季节,养羊的朋友们平时要做好免疫工作、羊圈消毒,还要多多观察羊群动态,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