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原地域辽阔,自然景观独特,资源丰富,素有高原“金银滩”之称。是红原地处川、青、甘结合部,是川西北草原距内地中心城市最近的一个纯牧业县,具有发展民族经济的良好的区位优势。是天然草场、畜牧资源极为丰富。有天然草场1200万亩,其中可利用优质草场面积达1120万亩,养育着青藏高原独有的麦洼牦牛、藏系绵羊40余万头(只),每年提供鲜奶2万多吨,牛、羊肉6000余吨,皮革8万多张。全县已有七个产品获得绿色产品称号。
麦洼牦牛名字的由来
麦洼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型牦牛的地方良种,主产于我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红原县瓦切、麦洼及若尔盖县包座一带,因中心产区原属麦洼部落,故名麦洼牦牛。
生物学特征
麦洼牦牛背毛全黑为主。头大小适中,额宽平,额毛丛生卷曲,绝大多数有角,角尖略向后、向内弯曲。颈较薄,鬐甲较低而单薄,背腰平直,腹大不下垂,尻部较窄略倾斜。四肢较短,蹄较小,蹄质坚实。成年公牛体高为126厘米左右,体重为410千克左右;母牛分别为106厘米左右和220千克左右。驮重100千克左右,日行可达30千米,可连续走7—10天。成年阉牛屠宰率高达55%,净肉率可至43%。泌乳期一半为6个月,泌乳量365千克左右,乳脂率6%—7.5%,乳蛋白为4.91%左右,干物质可达17.9%。年剪毛一次,成年公牛平均剪毛量为1.4千克,母牛平均0.4千克。公牛肩毛长38厘米左右,股毛长47.5厘米左右,裙毛长37厘米左右,背毛长10.5厘米左右,尾毛长者超过60厘米,其显著特征为全身长满长长的牛毛,牛毛主要集中在体侧、胸部、肩部、四肢上部和尾部,毛长坠地,腹部完全掩盖于长毛中,犹如穿了几件厚厚的“羽绒服”,显得毛发臃肿,故名。成语“多如牛毛”指的就是牦牛。它是世界上仅存的三种未受污染的肉食动物之一。公牛初配年龄3—4岁,母牛3岁,三年两胎。繁殖成活率为74%。
生产情况
2014年,红原县境内已拥有麦洼牦牛近40万头,年可出栏牦牛4.6万头以上,年产牦牛肉6000余吨,鲜奶2.4万吨,牛毛160余吨,产值近3亿元,已成为当地牧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
产品荣誉
1993年、1995年,“麦洼牦牛高寒草地暖季育肥技术开发示范”、“麦洼牦牛与牧草新技术推广”先后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类三等奖。
2002年—2005年,“麦洼牦牛适时出栏技术研究”获省科技厅进步奖。
2009年,麦洼牦牛肉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定为AA级绿色食品。
2011年—2014年,麦洼牦牛肉连续通过“有机产品认证”。
2015年08月10日,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“麦洼牦牛”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。
二、产地条件
海拔3000米以上,高山草甸植被。以境内长江水系的大渡河上游梭磨河支系、黄河水系的白河支系的溪流为水源。
三、饲养管理
1.牧场环境:天然草场。
2.饲料条件:天然草地生长的饲草为主,补饲适量多汁饲料和精饲料。
3.饲养方式:放牧饲养。
4.饲养管理要点:
(1)犊牛放牧管理:春季产犊要防冻;六月龄断奶并与母牛分群饲养;断奶后补喂干青料、青贮料、多汁饲料和精饲料。
(2)冷季补饲:补饲青干料、青贮料、多汁饲料和精饲料。
(3)暖季育肥:天然草地放牧育肥,补饲食盐和其它矿物质营养。
5.出栏:3.5至5.5岁(现在有条件的养殖户,用阶段性、精细化饲养方法,出栏时间可提前至2周岁以前),体重200千克至240千克。
6.环境、安全要求:饲养环境,疫情疫病的防治与控制必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,不得污染环境。
由于牦牛的生存空间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,区域生态环境的严酷性使它们从骨子里具有傲霜抗雪的能力,所以,由牦牛制作的肉食品,富含热能和蛋白质,是目前最富营养的生态食品。
没有去过藏区的人是从吃牦牛肉开始认识牦牛的。别的不说,牦牛的味道和营养让人不能不服:好东西就是好东西。除了美不胜收的口感,冬天吃一片牦牛肉,身上犹如披了一件羽绒服,体内能变成“冬天里的一把火”。当年红军长征,爬过雪山之后饥寒交迫,正是牦牛肉让他们恢复元气,支持他们走过草地。所以牦牛肉不仅养育了藏民族,也拯救了一支拯救中国的军队。牦牛肉功勋卓著。
牦牛从来不与人争食,人类活动的空间和需要的自然资源,牦牛从来给予充分尊重,丝毫不予触碰。它们总是栖息在高高的半坡,有时到6000多米的高处憩息,见人就躲,不具备任何攻击性。以它们1000公斤的体重,假如脾气暴虐一点,它可以一头顶翻三只老虎。但牦牛十分怯生,从不接近陌生的事物。所以,它们常常基本选择在山岭或山间盆地的四周活动。由于体毛厚密,它们从来不惧严寒,但怕热。它们对食物没什么要求,但在高寒荒漠与高寒荒漠草原中,它们以出人意料的生存能力,啃吃粗硬的牧草(如苔草类),若食物被雪覆盖,它们能凭借嗅觉找到,并用前蹄扒出。牦牛喜欢集群生活,极具“团队精神”;但似乎不太注重“尊老爱幼”,老态龙钟的牦牛往往孤独地离群索居,或者是“同病相怜”的几头老牦牛远离牛群单独结群活动。